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深刻内涵
——《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学习体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编辑与文献党支部 张昊
《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1月至2024年12月期间关于经济建设的74篇最重要、最基本的著作。其中,《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三篇都将“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标题关键词,充分体现这一内容在当前经济理论与发展实践中的突出重要性。
一、学习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点文选内容
《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是2020年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背景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阶段。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是适应我国发展新阶段要求、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
《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2021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阐明了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与新发展格局的内涵及相互间关系。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是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报告的一部分,集中阐述了推动高质量发展对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具体要求。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二、体会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深刻内涵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主动权的先手棋。中国是一个处于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大国,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是大国经济的重要特征。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制造业第一大国,调整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间的关系是客观要求。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形成了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发展格局,对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快速提升经济实力、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面对外部冲击,我国把内需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国内循环的作用显著上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国内投资与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加凸显。因此,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自觉把握客观经济规律和发展趋势的体现,并且具有实践基础。
国内市场主导经济循环的特征将更加明显。我国国内市场规模庞大。我国拥有14亿人口,4亿中等收入群体,消费需求体量及增长潜力巨大。同时,我国又具有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产业门类构成齐全、科技创新水平持续提升,商品与服务供给不断增强。这为我国将国内大循环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创造了条件。在外部形势复杂多变,各种压力和挑战接踵而至的背景下,立足自身畅通国内大循环,以国内市场主导经济循环,是要依靠自身力量来应对挑战,能够将发展的主动权把握在自己手里,抵御化解外部冲击、外需下降乃至技术封锁的影响,增强我国经济与产业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和持续力,为持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提供支撑和保障。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畅通经济循环。畅通由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构成的经济循环,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要求。顺畅的经济循环能够使生产环节产出的物质商品实现价值,人民群众因为多元化消费需求得到满足而增进福祉,社会财富得到积累、国家实力得到提升,由此形成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反之,若经济循环存在堵点、断点,则意味着生产环节的产出无法进入消费领域实现价值,要素资源的耗费无法给人们生活带来实际的好处,企业效益和员工收入也会下降。
畅通经济循环是要实现供给与需求的有效互动,在高水平上达到经济的动态平衡。在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不断增长、结构快速变化,同时出口需求与投资需求相对下降的情况下,供给结构需要相应地进行调整来适应需求变化。供给产能不能仅停留在满足中低端、低质量、低价格需求上,而要不断地研究市场变化、理解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以提高供给质量、改善供给结构来创造有效需求。
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是畅通国内大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国内大循环不是各地自我小循环的简单叠加,而是要求各地区找准自身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位置和比较优势,有实现国内需求市场与生产要素资源的有机整合。当前,新技术、新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也使参与国内大市场成为地方政府发展本地经济的内生动力。远距离通信和运输成本持续降低,市场主体自发行为形成的经济联系也明显突破了行政地域界线。电子商务快速兴起,数字化企业建立了基于整个国内市场的网点布局与统筹机制,并通过供应链整合向上下游延伸。本身就具有数据互通与开放发展属性的“数字生态圈”更不可能局限在特定的行政区划范围之中。开展自主科技创新、突破产业瓶颈也需要突破部门、地区藩篱,集中优势资源。
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是搞封闭的国内单循环。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是相互联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要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在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更好争取开放发展中的战略主动。近年来,我国提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以主动开放赢得发展主动。实践表明,中国的主动开放措施产生了积极效果,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韧性得到增强,为跨国公司提供了市场支持,履行了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的承诺。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发挥了世界经济增长主引擎、稳定锚的作用,尤其在当前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为世界经济带来了信心。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而言,这一点集中体现为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内在要求,这既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关键联结点。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一方面整合资源、提高效率、适配供求,能够增加高质量商品与服务供给、适应人民群众需求变化;另一方面,优化分配结构、发展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办好民生事业,能够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我国内部经济发展差异依然较大的情况下,尤其要坚持实事求是、稳中求进、协同推进,实现地区、产业、城乡多维度前瞻思考、全局谋划、战略布局,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