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员 > 研究人员 > 汪德华 > 汪德华研究成果 > 文章详情

汪德华: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因势利导

发表于

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因势利导

 

汪德华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制造业的崛起和发展,对于中国经济奇迹的发生,乃至未来超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研究员最近指出,中国制造业比重自2006年以来一直在下降。制造业比重的下降是个客观规律,但其他国家普遍在人均GDP1-2万美元时发生,而中国则在人均GDP仅为3000美元时就发生了。与其他国家比较,中国的制造业比重下降似乎来得太快了。

在政策层面,中央历来重视制造业发展,近期还提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命题。如何实现这一发展目标,需要从宏观上理清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优势与挑战。在笔者看来,中国制造业过去的成功因素,以及未来还具有比较优势的,主要是以下两方面。

一是数量庞大,勤奋,高素质的劳动力。受人口发展形势和特殊人口政策的影响,中国的改革开放恰好叠加人口红利释放期。几亿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制造业部门,是中国制造业高速发展的基础支撑。受吃苦耐劳、勤俭好学、遵守纪律等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劳动力基本素质特别适合制造业初级发展阶段的需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一支稳定的产业大军,需要有一批“工匠”和技能者。当然,这里说的技能,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水平,而应该是善于学习,能够与自动化、智能化设备互补的非常规能力。展望未来,中国劳动者的数量依然会在世界上居于前列,基本素质依然优秀,依然会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

二是超大规模经济体的先天优势。中国的人口众多,在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天然形成超大规模经济体。这在需求层面,意味着巨大的内需市场,丰富多样的制造业产品需求,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需求动力和充分的学习空间。在供给层面,超大规模经济体意味着可以建立更为完备的产业链。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单个制造业产品的竞争优势提升,需要产业链条上配套完备,响应速度快。到目前为止,中国已是世界上工业产业门类最为齐全的国家。展望未来,超大规模经济体意味着产业链上更为可靠、丰富的配套能力;再加上一个国家范围内,基本制度、政策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更高,产业链的相互依存优势将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独特的优势。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较优势条件是基础,制度、政策层面主要目的是利用比较优势。显然,中国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因势利导,充分发挥以上两个独特的优势。然而也需注意,以上两个中国的优势条件,未来能否发挥好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是劳动力优势在新的历史时期也面临诸多挑战。其一,中国的劳动力总数量已进入下降通道,这将在劳动力成本等一系列宏观要素上产生连锁反应。其二,过去,快速改善生活条件的动力,使得老一代劳动力愿意从事较为艰苦的制造业工作。但在父辈创造了较好的生活条件的基础上,新一代的劳动力是否还是这样,就要打上问号。依笔者的观察来看,即使制造业收入更高,年轻一代的劳动力还是更愿意坐办公室。一些佛系、小确幸文化在发展水平更高的东亚经济体中盛行,也警示我们需要关注年轻一代劳动者的奋斗动力。其三,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劳动者具备能快速适应外部条件,善于自我学习的能力。而在传统印象中,中国劳动者属于听话、出活类型,快速适应外部条件、创新能力可能是弱项。显然,应对这些挑战,需要中国在教育体系、在劳动培训体系中,不仅仅关注传授知识。更要关注提升劳动者适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素质。

其次,虽然中国的产业门类最为齐全,但在中国已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的今天,我们必然在部分核心技术、核心环节上要依赖于其他国家。受中国经济体量越来越大的影响,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产业竞争、贸易争端等不可避免。全球化规则正在面临重构,存在不确定性。如何适应新的全球化条件,在发挥中国以成本低、效率高等传统优势嵌入全球产业链的同时,提升中国产业链的可靠性、稳定性,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绕不过去的命题。这并非意味着中国要在所有核心技术环节全面走向进口替代,而是要拥抱新型全球化,充分考虑到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与其他国家互利共赢。

原文发表于《财新周刊》20195月第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