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影响今年物价走势的因素看,食品和居住类价格仍是主要因素。从食品价格走势来看,2月份以来猪肉价格一直下降,导致生猪产能下降,给后期猪肉价格上涨带来风险。预计到6、7月下降周期将结束,新的上涨周期将启动。此外,受禽流感影响,养殖业亏损,必将影响下半年的供给,推高价格。从粮食方面看,虽然实现了“九连增”,但仍处于紧平衡状态,价格会平稳上涨,并通过饲料价格推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上涨。 居住类是仅次于食品类影响价格的重要因素。今年1—4月,居住类价格平均上涨2.88%,在个别月份其涨幅超过食品价格。随着国家对房市调控的深入,租房市场价格还将稳步上涨。 随着收入分配改革深化,劳动力价格将进一步提高;水、电、气等资源价格改革将从生产成本方面加大物价上涨压力。在CPI构成中,水、电及燃料的权重约占7.2%,而油、气、煤、电和水等在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中的权重约为12.1%,在短期内这些商品价格上调必将推动CPI上涨。 从物价运行的走势看,2013年上半年物价仍处于回落周期,3—6月物价较2012年同期将有所回升,但不会出现大幅上涨。下半年,虽然翘尾因素影响减弱,但由于2012年同期的基数较低,加上各类影响因素作用的发挥,CPI将呈逐月上涨之势,全年涨幅会高于上年。如果不发生大的变故,预计2013年全年涨幅在3%左右,其中1个百分点是翘尾因素引起的,新涨价因素将带动2个百分点左右,实现今年物价控制目标可期。 物价波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分析物价问题不能就物价论物价,必须从更宽的视野、更深的层次上寻找物价问题背后的原因,才有利于说清问题所在。 今年的物价上涨主要推手仍是通货膨胀。我国近几年的物价问题,既有需求拉动的原因,也有成本推动的作用。其中需求拉动又主要在于货币超发造成流动性过剩,构成CPI的8大类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连续普遍甚至全部上涨就可以说明这一点。根据央行数据,截至2012年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达到人民币97.42万亿元,是2012年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88倍,今年3月末已达到103.61万亿元,货币过多对物价上涨形成较大压力。同时,换届之后各级地方政府投资热情高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融资膨胀。目前,政府负债在10万亿元以上,对CPI上涨形成拉动。 食品刚性需求是推高CPI上升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我国人口众多,收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都对食品形成巨大的刚性需求,而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则使这种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转入城镇,原来食品需求的城乡布局、区域布局相应发生巨变,供给格局和市场建设、流通体系的建设都不适应这种变化,食品供需总体不平衡的状况短期内难以解决,加上生产成本的提高,食品价格将长期保持稳步上升。 成本成为当前推动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工资成本上升主要通过服务价格和农产品价格影响物价水平;种植用工成本和生产资料成本提高成为推动农产品价格上升的主要因素;环保治理成本增加,资源成本缺失的补偿,不合理的资源价格的回归,资源要素使用的高耗低效,以及居高不下的流通成本,都将成为推动产品价格提高的重要因素。总之,外延扩张的经济增长方式及为转变这种方式所付出的代价,使成本推动的物价上涨成为常态。 全球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了通胀压力。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大力推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向外转嫁危机,导致全球流动性严重泛滥,一方面推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另一方面引起热钱大规模流入国内,这两方面都将增加中国输入型通胀压力。 稳发展和防通胀的矛盾处理不当也会对物价产生负面影响。一方面,2013年是政府换届年,按照以往的经验,这个阶段各地区容易出现增长冲动。从全国31个省(市、区)制定的经济增长目标看,有16个省份GDP增长率超过10%,有8个省份GDP增速设定为10%。低于10%高于7.5%的省份有6个,只有1个为7.5%。2013年1—3月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8092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9%,其中地方项目投资55406亿元,增长为21.4%。这种状况必然间接拉动物价上涨。另一方面,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又将进一步增大食品、住房、交通等商品和服务的供需矛盾,对物价上涨产生影响。 因此,稳定价格预期要多管齐下,才能实现物价的宏观调控目标。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应在供给管理上下功夫,着眼点要放在保障供给上。要引导地方妥善处理稳发展和抑通胀的矛盾,防止只求发展放松物价调控的倾向。稳健的货币政策应适当收紧货币投放,管住来自境外的流动性,并重点关注货币投向,特别关注房地产因素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完善稳物价防通胀的长效机制。减弱通胀预期,重要的是保障食品供给,防止食品价格大幅波动。为此,一要建立完善农产品供给的长效机制,提高农民增加生产的积极性,保障农业增产增收。二要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减弱生产成本对农产品价格的推动作用。三要整顿市场秩序,取消各种乱收费;搞活流通,降低物流成本,加强价格监管。四要做好前瞻性研究,把握物价运行规律,建立和完善具有前瞻性的价格信息收集、预测和预报,正确引导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价格预期。 抑制居住价格对CPI的冲击。继续实施房地产调控,防止由于刚需受到抑制而直接导致租金上涨对CPI的负面影响。抑制房价,应着眼增加公租房、保障房的供给,使中低收入群众能够租到房、有房住。同时要加强住房租赁市场的监管,避免住房租金的过快上涨。逐步扩大房产税试点范围,适度增加非自住存量住宅的持有成本。 预防输入性因素对国内价格总水平的影响。继续关注美国、欧盟、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国内价格水平的影响;深化国内资源能源价格改革,逐步完善国内重要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建设,并实施对国际能源、粮食市场价格的监控和风险对冲。今后,应根据国内粮食、肉禽等消费特点,不断调整和完善食品进出口政策和战略,从而保障国内食品供给充足。在努力降低预期影响的同时,还要加强研究可能发生的不确定因素对物价的影响,做到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 以改革为稳增长防通胀创造良好的环境。一是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建立良性竞争的市场秩序基础。二是加快收入分配改革,使人民群众更多地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三是能源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应注意小步推进,尽量减少负面影响。
作者:温桂芳,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王振霞,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来源:《求是》,2013年第12期
时间:2013-6-16